返回列表 发帖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家 世 】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 生 平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世界之窗

zzZzzzZzzzzZ在沉睡中沉思

回复 #10 沉沉暮霭 的帖子

搞个华仔的生平才准确
世界之窗

zzZzzzZzzzzZ在沉睡中沉思

TOP

楼主好帖,俺要赏你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加入 我们
小兔兔签名世界之窗T恤火暴热卖中!

TOP

灌水也要讲点专业精神,明显现在灌墨子生平才应景。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加入 我们
论坛上我只佩服一种人,就是冒着吵架的风险回答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的人。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前观后,观他人总有高有低

TOP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 本帖最后由 evilcat 于 2007-1-13 09:22 编辑 ]

TOP

原帖由 zhangliang231 于 2007-1-12 22:40 发表
好有内涵的一帖,鄙人过来瞻仰一下


TOP

好有内涵的一帖,鄙人过来瞻仰一下
小兔兔签名世界之窗T恤火暴热卖中!

TOP

理想需要追求的,不然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啊~

TOP

孔子讲教,虽有教无类但也怕'失言'是老师的祖师爷.老子讲道,本我的修为.

[ 本帖最后由 viewer 于 2007-1-12 19:35 编辑 ]
世界之窗

zzZzzzZzzzzZ在沉睡中沉思

TOP

他们写的东西都是指导人如何成为一个完人。

TOP

老子的思想怎么消极?“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至善平和.理想生活的状态.
世界之窗

zzZzzzZzzzzZ在沉睡中沉思

TOP

老子生平,史载不多,老子著作,流传下来的仅五千言《道德经》。字数虽不多,却句句经典,后世对它的注释、论著汗牛充栋,这就是老子,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老子。
    先秦古籍如《庄子·天下》、《韩非子·内储说下》中均称老子为老聃,以老为姓,以聃为名。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据史家考证苦县历乡曲仁里即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具体史料见老子故里鹿邑考史料),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古今之变。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先秦书籍中仅有零星记载,比较可信的的是有关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因见周朝衰落,就骑青牛离去,在函谷关应关令尹喜的请求,著书五千余言,言道德之意,这就是后世流传的《道德经》,之后,老子出关不知所终。老子活动的时期约为公元前6世纪左右。
    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出,老子思想以“恒无名”之“道”为核心,以动反用弱为法要,以清净自然、返朴归真为旨归,兼有治国、治身两大方面内容。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作“道”或“朴”,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源头,超越时空而永恒存在,“道”永远按照“自然”的法则运动,而且周而复始循环不止,这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周行而不殆”,如要获得“道”的真谛,只有“静观玄览”,他认为“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因而得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他已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又自然的相互转化,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且它们之间也不断的向对立面转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德,多则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之为利,无之以为用”,人要在“道”中生存须“贵柔守雌”,即“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幼苗虽弱,但能从柔弱中壮大,壮大之后,反而一步步接近死亡。水为天下至柔之物,但却可做到水滴石穿,所以“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宗教的影响非常大,道教便以老子思想为其基本理论。此外,老子思想在佛教的中国化和儒教的两次复兴中也居功至伟。
    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日趋广泛,目前《道德经》被译为英、德、日、法、意、荷、俄、西、瑞、丹、捷、保、芬、土、拉丁及希伯来等二十多种文字,版本达五百多种,仅次于《圣经》。许多科学家都从中受到启发,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曾说:“从哲学观点看,‘测不准定律’和老子的‘道’颇有符合之处。”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也曾说他在思考物理学问题时,老子思想总是“不知不觉地进入其中”。
    当然,在老子的思想中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他主张历史回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代,这不利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但这些消极因素同老子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相比,可谓“杯水之比沧海,捧土之比泰山”,对于这位两千五百年前就开始影响人类直至今天的哲人,我们当代人还能苛求什么呢?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