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Life 于 2011-3-17 14:25 编辑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体制,以服侍帝王为己任的儒家集团也土崩瓦解。面临这一危机,以康有为、严复、陈焕章为首的一部分保守知识分子尽力保护国粹,并发送了一场请定孔教为国教的请愿活动。从清朝旧官僚摇身变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也意欲称帝,他在文化方面实行的一个步骤,就是抬出“尊孔复古”的口号,为自己制造洪宪帝制的舆论、文化基础。由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仅成功地推翻了君主专制,也将“民主”、“共和”这一思想深入人心。因此袁世凯此一举动遭到了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

封建社会时期,孔学是中国的正统思想。进入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政府仍然把孔学当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去信奉。统治阶级及其帮闲者们的文章和教育,不论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八股式、教条式的。这种情况严重地束缚了大众思想,压制了民族的生机和创造力。由于孔子所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建设西洋式的新国家”的目标不相适应,所以,新文化的倡导者们认定,为了提倡民主和科学,给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必须对孔学进行批评。为此,他们大声疾呼:“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已吁!”

新文化运动能够发生,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言论自由的大环境。从1912年民国建立,到中国国民党1927年开始训政,中国言论空前自由。1927年之后,国民党实行以党治国,党办教育的政策,中国言论自由受到许多限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大陆言论自由受到极大限制,直到近年改革开放,才开始逐步放松;而台湾在解除戒严后,逐步恢复了言论自由。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经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

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中国大众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前期经过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自第二卷改成《新青年(La Jeunesse)》,研究这段历史的人们也普遍以《新青年》作为该杂志的总称。1917年1月,爱国民主主义者、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聘任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至北京。《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指“民主”Democracy)和“赛先生”(指“科学”Science)。陈独秀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为此,“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并在该刊物上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思想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也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如胡适、鲁迅、李大钊、周作人、吴虞等。这些撰稿人普遍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当时,《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主要内容
在中国的教材中,以“四个反对”和“四个提倡”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也提出著名的八大主张:
一曰:需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需讲求文法
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首先,他们指出,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非孔学之小,实国学范围之大也”。其次,他们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李大钊说“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再次,他们也没有把孔子说得一无是处。陈独秀就说过“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这样的话。他们批判孔学,是为了指明它在根本上已经不适于现代生活,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是为了动摇孔学的绝对权威的地位,从而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去进行独立思考,以求得“真实合理的信仰”。

新青年派还有其他一些主张,包括废除孔学、废除汉字等偏激的主张。这和人文理性学术派学衡、文化与科学派国风等的主张或结论形成对比

后期变化
1916年3月,“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生因素,就这样被消除了。从此新文化运动开始逐渐淡去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一般性的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推动着推动着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的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合宜的土壤。

此时,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如李大钊、陈独秀等)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另一部分人(如胡适等)则沿着资产阶级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他们接受了马列主义,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才是能够令中国独立富强的方式,开始极力宣传十月革命,成为共产主义在中国被广泛了解的契机。[来源请求]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力的思想潮流。

李大钊从爱国的立场出发,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极而衰之运”,“二十世纪初叶以后之文明,必将起绝大之变动”。在同年11月、12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文中,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9月、11月,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历史评价
中国GCD认为新文化运动全方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解除了思想禁锢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投身更多的政治活动,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知识分子在此运动中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中国GCD统治的根基。

另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部分青年自由主义者和左翼激进文人之间的不稳定组合,主要成员都相信必需用现代西方文化替代中国传统文化,但彼此对西方文化和中国现实的理解大相迳庭,所以这个运动迅速分解并依照各种政治意识形态重新组合。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都可以在这个运动中找到源头。

还有一些人[来源请求]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左右两派文人联合起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主要战场在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内,主要对象是一批老古董国学教授,结果大获全胜,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真正国学从此逐渐走向灭亡,1946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全国明文取消国文,代之以语文。到今日,全国已没人会真正的古文朗诵了。1949年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推出了简体字。

在近代以来从西方思想崇拜出发试图打倒中国文化的动流中,太平天国起事、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是三个高潮。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还是对人们有反思的意义。

影响
新文化运动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其推动民主和科学是有进步意义的。有人认为从后来的中国历史来看,新文化运动是失败的,中国的专制极权仍然根深蒂固,从未根除。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新文化运动提倡打倒孔家店,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了后来对国学的忽视,国学开始衰落。但事实上,西方在历史上也发生过不少中国热,相应地,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等“西方热”在人类历史上看来实属正常,国学的衰落等看法实属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固步自封、视西方人为蛮夷等排外思想所导致的错误观点。比起明清时期中国学仅仅局限于中国而言,中国学目前不仅在中国被广泛研究,也传入了世界各国,不少大学都开设有“中国学”的课程,因此,国学衰落的看法是错误的。真正衰落的仅仅是伦理纲常、愚忠愚孝、重男轻女等与人类文明进步相违背的部分。

而文言文作为一种极不精确的语言,严重脱离日常使用,是不可能用来记录科学技术等高度逻辑、高度精确的事物的,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实际上拯救了汉语,使科学技术更容易进入中国并被中国人所理解,与此巨大的优点相比,丧失阅读古文的能力并不算太大的损失。

参考
新青年派废除汉字的主张:
陈独秀:“强烈地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蔡元培:“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鲁迅:“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胡适:“必须先用白话文字来代替文言的文字,然后把白话的文字变成拼音的文字。” 中国人“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是“又蠢又懒的民族”,“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民族”。“象形文字的残根余孽能爬出中世纪的茅坑,多少算是救了汉字。” 

钱玄同:“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学衡、国风派等认同汉字的观点:
张其昀:“中国文字优美而合理,比较容易学习。”“文字之构想,需要简易明晰,中国文字实能兼顾此二方面。每一文字,有如一座庄严巍峨之建筑物;而予以连缀,则可运用无穷,盈天地间之事物, 均可包举而无遗。”

秉志:“中国文字最适用于科学,以其既简且明,而又富于伸缩之性也。”

TOP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挺老的了。现在回首看来,就基本原理来说拼音文字更落后,只是现在的这套汉字的确远未成熟。
不作世俗物,何来高雅处。
风花雪月行,柴米油盐住。
本是无峥嵘,自然守平素。
但凭笔一支,诗记人生路。
输入法爱好者群:15571505

TOP

挺老的了。现在回首看来,就基本原理来说拼音文字更落后,只是现在的这套汉字的确远未成熟。
化外愚民 发表于 2011-3-23 17:38 http://bbs.ioage.com/cn/images/common/back.gif

原理落后这个怎么讲?这个原理是什么?

TOP

本帖最后由 化外愚民 于 2011-3-24 17:29 编辑
原理落后这个怎么讲?这个原理是什么?
Life 发表于 2011-3-23 20:40 http://bbs.ioage.com/cn/images/common/back.gif

  落后是指的拼音文字是一维特性的,语意有序扩展能力差。比如说英语中的“一月”、“二月”……“十二月”,星期中的“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天”等,都是完全不相关的词。因此,中文世界中的小孩阅读能力普遍高于英文世界的,比如说读一本稍复杂点的书,英文世界的大学生就需要频频查字典,而中国的小学毕业生能阅读“红楼梦”,大概没人认为他(她)是天才。
  以前的倒还罢了,往后随着知识爆炸,新的语意急速增加,拼音文字(比如说英语)在这方面的缺陷会越来越明显。
不作世俗物,何来高雅处。
风花雪月行,柴米油盐住。
本是无峥嵘,自然守平素。
但凭笔一支,诗记人生路。
输入法爱好者群:15571505

TOP

本帖最后由 Life 于 2011-3-30 15:40 编辑

7# 化外愚民 其实,这也不算是什么落后。

我们有时候也是需要造字的,比如现在用的元素周期表中很多汉字、 等。

只是对于现在的新事物,我们多用复合构词法来表示罢了,古代多是单字成词的;另外,现在如果想新发明汉字会比较麻烦,不像用拼音字母那么容易。


而且汉字的理解多需要结合语境,正是因为我们赋予了一个字或词太多的含义,以至于如果没有懂得特殊含义的话,连语境都没法使你正确解读。
这样,汉语和汉字学习起来也会麻烦的多,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也是如此,需要学习每个汉字的读法、写法、多种含义。而且新词,新的含义也越来越多。


当然,英文也有复合构词法,为了方便交流,也开始赋予组合词更多地含义。

TOP

——而且汉字的理解多需要结合语境,正是因为我们赋予了一个字或词太多的含义,以至于如果没有懂得特殊含义的话,连语境都没法使你正确解读。

回:英语单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比汉语的词更严重……
不作世俗物,何来高雅处。
风花雪月行,柴米油盐住。
本是无峥嵘,自然守平素。
但凭笔一支,诗记人生路。
输入法爱好者群:15571505

TOP

不是吧?

光文言文就够受的了,每一个字都要推敲才可以。

到底哪个一词多义更多没研究过……欢迎给出资料

TOP

国际在线有篇文章有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意见:http://gb.cri.cn/3601/2004/10/27/882@341512.htm

TOP

这里有第四点也说了一些http://blogread.cn/it/article.php?id=2213

TOP

返回列表